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
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
通靈?算命?巴納姆效應?
本著科學的心態,我對通靈、算命等抱持著尊重但不迷信的態度,對於對方所說的結果,還是得理性與邏輯思考,除了留待以後驗證之外,還要看看內容是不是符合巴納姆效應。
維基百科:
巴納姆效應
現在取得資訊的管道很多又方便,末法時代,外道很多,神棍一堆,維持自己心靈上的整潔,是很重要的。
維基百科:
巴納姆效應
現在取得資訊的管道很多又方便,末法時代,外道很多,神棍一堆,維持自己心靈上的整潔,是很重要的。
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
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
開始讀經
今天開始讀經了,選擇的是最經典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簡稱金剛經。我不是要出家,也不是迷信,只是單純想了解佛經在講什麼,是不是有做為修行的參考價值。讀經的動機當然是透過修行讓自己的心靈能夠更好,進而讓身邊週遭的人也提升。
因為從事的行業關係,叫我念經或讀經的人多不勝數,也因為科學教育的關係,我會不自覺地把佛經、宗教跟迷信連結在一起,所以大多只是嘴上虛應,並不是真心想去讀,之前也沒有一個人真正地讓我了解讀經的意義與好處。
然而這次讓我發心想讀經最主要的契機,是一位學佛修行的好友感動了我,他給我的感動並不是用論辯壓過我,或是透過人情壓力讓我相信他而去讀經,或是用怪力亂神的事蹟來引誘或恐嚇我,用強迫的方式並不會讓我自願地相信一件事。而是我長久與他相處下來的觀察,由衷地對他修行得來的智慧、待人處事的態度與討論佛法時的說法感到佩服,起心動念想讓自己的心與智慧也變好,而他與我分享即是學佛後改變了他很多,是故讓我動了讀經的念頭。古時候稱謂是很嚴謹的,能夠「以法自師,以法師人」的人,才有資格被稱為「法師」,意即自己學習善法,也能感動別人,讓別人也一起學習善法的人。如果以「法師」的角度來看,以後我也可以尊稱朋友一聲「法師」了。
今天讀金剛經的逐句白話解釋本,只覺佛學很深,連白話本讀一頁,我都得花上五到十分鐘反覆思考,始能參個大概,才能往下翻,消耗的腦力非常巨大,這本四百多頁的白話本可能得讀上一個月才能讀到完,然而真的要參透,根據朋友的說法,參透就能成佛了,真的這麼好參早就一堆佛了,我想這世應該是很難參到透了,但如果能對修行有幫助的話,我也願意花時間來讀。
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,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
因為從事的行業關係,叫我念經或讀經的人多不勝數,也因為科學教育的關係,我會不自覺地把佛經、宗教跟迷信連結在一起,所以大多只是嘴上虛應,並不是真心想去讀,之前也沒有一個人真正地讓我了解讀經的意義與好處。
然而這次讓我發心想讀經最主要的契機,是一位學佛修行的好友感動了我,他給我的感動並不是用論辯壓過我,或是透過人情壓力讓我相信他而去讀經,或是用怪力亂神的事蹟來引誘或恐嚇我,用強迫的方式並不會讓我自願地相信一件事。而是我長久與他相處下來的觀察,由衷地對他修行得來的智慧、待人處事的態度與討論佛法時的說法感到佩服,起心動念想讓自己的心與智慧也變好,而他與我分享即是學佛後改變了他很多,是故讓我動了讀經的念頭。古時候稱謂是很嚴謹的,能夠「以法自師,以法師人」的人,才有資格被稱為「法師」,意即自己學習善法,也能感動別人,讓別人也一起學習善法的人。如果以「法師」的角度來看,以後我也可以尊稱朋友一聲「法師」了。
今天讀金剛經的逐句白話解釋本,只覺佛學很深,連白話本讀一頁,我都得花上五到十分鐘反覆思考,始能參個大概,才能往下翻,消耗的腦力非常巨大,這本四百多頁的白話本可能得讀上一個月才能讀到完,然而真的要參透,根據朋友的說法,參透就能成佛了,真的這麼好參早就一堆佛了,我想這世應該是很難參到透了,但如果能對修行有幫助的話,我也願意花時間來讀。
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,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
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
瓊漿玉液新解
古人說瓊漿玉液,形容的是美酒,若是拿來形容茶湯,倒也貼切。我還記得我剛投入台茶的時候約莫是9年前,那個時候曾喝過一泡等級很高的梨山茶,讓我此生念念不忘:金黃的茶湯、緻密的膠質如奶水般的口感、厚實的果香與高海拔台茶特有的高山氣、入口的甘甜與嚥下後強烈的回甘感,以及茶湯通過食道時,呼吸之間留在整個咽喉的茶甘甜香,沖茶過程中,整個房間還能充滿茶的香氣,讓我對台茶著迷了一陣子。之後台茶因為兩岸炒作,已經好幾年沒有再喝到類似的好茶。期間曾喝過很接近的,但總是覺得少了什麼,尤其是那個呼吸時充滿整個咽喉的甘甜高山氣,異常難尋。
但這個月內接連得到兩泡非常非常接近前述口感的梨山茶,甚感幸運。一泡是客人請的,只有二兩,是2014的春茶,很快就與朋友分享完了。一泡是與朋友透過特殊管道合購的2014冬茶,數量也不多,只分到一斤,因為我很多茶輪著喝,希望可以撐一年到下次採收。
但這個月內接連得到兩泡非常非常接近前述口感的梨山茶,甚感幸運。一泡是客人請的,只有二兩,是2014的春茶,很快就與朋友分享完了。一泡是與朋友透過特殊管道合購的2014冬茶,數量也不多,只分到一斤,因為我很多茶輪著喝,希望可以撐一年到下次採收。
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
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
硨磲情緣
跟硨磲的特殊緣份還在繼續著,那天挑完給長輩的回禮,心裡覺得硨磲着實可愛,就幫自己也買了幾件。之後每天就照著老闆與朋友教的保養資訊,先上三天嬰兒油,讓硨磲把油吃進去,再用沉香淨過,才收起來。這樣每天摸摸硨磲,就在接觸硨磲後的第三天,我赫然發現可以感覺得到硨磲的磁場,即隨便拿兩件硨磲起來靠近,都可以感覺得到類似磁鐵同極互斥的感覺,後來更進化到隨便拿兩件物品都能有這種感覺,這是以前從來不曾有過的體驗。
這讓我非常驚訝,因為我本身研所跟大學都是念理工,從小接受科學教育,對於看不見且無法驗證的東西,雖然保持尊重,但基本上是不相信的,包括寶石商人們最愛強調的所謂能量磁場。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一位修習氣功二十餘年的朋友,他的態度倒是很淡定。
他告訴我,其實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,意即都能感覺得到與辨別磁場,差別在於有沒有去開發。他也提到,學習時最怕的是跟錯老師,因為有很多不肖的老師或團體,為了留住學生,教學時可能會留一手,或是誇大說這是他們自創的學習方式,外面學不到。我抱著科學的態度,想要進一步了解能量與磁場的生成與作用,便請朋友教我氣功,他也很爽快地答應。硨磲就這麼樣地幫我開啟了修習氣功之路。
這讓我非常驚訝,因為我本身研所跟大學都是念理工,從小接受科學教育,對於看不見且無法驗證的東西,雖然保持尊重,但基本上是不相信的,包括寶石商人們最愛強調的所謂能量磁場。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一位修習氣功二十餘年的朋友,他的態度倒是很淡定。
他告訴我,其實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,意即都能感覺得到與辨別磁場,差別在於有沒有去開發。他也提到,學習時最怕的是跟錯老師,因為有很多不肖的老師或團體,為了留住學生,教學時可能會留一手,或是誇大說這是他們自創的學習方式,外面學不到。我抱著科學的態度,想要進一步了解能量與磁場的生成與作用,便請朋友教我氣功,他也很爽快地答應。硨磲就這麼樣地幫我開啟了修習氣功之路。
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
Seiko sarb017 綠面盤機械表
手錶是我的興趣之一,但考量到經濟因素,都是看跟研究居多,很少真的去買或收集。最近看到一篇有關於Seiko sarb017的review相當生火,又剛好有換錶的理由,單價也還負擔得起,就託人從日本帶了一只,仿舊的綠底金字面盤相當得我喜愛,也蠻合我的氣質。
簡單地介紹一下他的背景:Seiko的sarb017,使用6r15機芯,可手上鍊/自上鍊,表徑38mm,藍寶石水晶玻璃,20bar防水,旋入式龍頭,第二顆旋鈕是登山或潛水定位用的。2009年的設計款,同系列其他配色已停產,這顆我想也快了。這支是2014/6出廠的,台灣沒鋪貨,原廠的皮表帶很沒質感,後來換成原廠鋼帶,質感提升不少。
同場加映Grand Seiko的SBGJ005,也是綠面盤,9S86機芯,Hi Beat,GMT,設計感很有份量,定價也很有份量。參考網址如下:
http://www.seiko.com.tw/news.php?id=323
http://www.mobile01.com/newsdetail.php?id=15621
簡單地介紹一下他的背景:Seiko的sarb017,使用6r15機芯,可手上鍊/自上鍊,表徑38mm,藍寶石水晶玻璃,20bar防水,旋入式龍頭,第二顆旋鈕是登山或潛水定位用的。2009年的設計款,同系列其他配色已停產,這顆我想也快了。這支是2014/6出廠的,台灣沒鋪貨,原廠的皮表帶很沒質感,後來換成原廠鋼帶,質感提升不少。
同場加映Grand Seiko的SBGJ005,也是綠面盤,9S86機芯,Hi Beat,GMT,設計感很有份量,定價也很有份量。參考網址如下:
http://www.seiko.com.tw/news.php?id=323
http://www.mobile01.com/newsdetail.php?id=15621
自在、無我、博愛、尊重
台北市長柯文哲這個月受訪時,說他曾經在大學時期讀到一段話:「把自己當自己,是自在;把自己當別人,是無我;把別人當自己,是博愛;把別人當別人,是智慧。」,讓他終生記得。
這段話只有32個字,乍看之下很簡單,但我認為在實行時,尺度拿捏上是需要修習的。而這段話的四個小節,也正好是我近來正在思考的人生議題之一。我認為原作最後一小節的「智慧」下得不夠精確,應該要下別的詞彙才是,因為「智慧」是我們處事的根本。人生會不斷地下各種決定,而在下任何決定的時候,都需要靠自己累積到當下時的智慧去判斷。而以我現在的智慧,我認為最後一小節「智慧」一詞,可以替換為「尊重」,儘管如此,我覺得「尊重」一詞仍不夠貼切。
自在跟自私只有一線之隔,無我跟迷失只有一線之隔,博愛跟濫情只有一線之隔;尊重跟無情也只有一線之隔。如何靠智慧去拿捏,這是修行的目的之一。
前三小節,我也還在參、還在學習怎麼拿捏,而「把別人當別人」這句話,在最近讀了「被討厭的勇氣」一書,我認為可以參考阿德勒(Alfred Adler)的個體心理學,應該可以參到一些體悟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